逼国外进口机床降价1000万,大连光洋凭什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逼国外进口机床降价1000万,大连光洋凭什么?
0

近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来自东北的大连光洋科技集团着实火了一把,其董事长于德海更是成为了带领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

“5年前,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几乎被几大国外巨头占据,一台最大加工长度2.6米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售价高达2200万元。后来2015年自主研发成功,外商竟将售价直接降为每台1200万元。”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这样告诉小编,这也正是光洋科技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动力。

打破国外巨头的市场垄断

12月5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就走进了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共同见证了大连光洋科技集团高端数控机床给我国这一领域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据悉,大连光洋研制的新一代高档数控产品,不仅突破了国内机床企业被“卡脖子”多年的技术瓶颈,还在此技术上实现了多轴联动和高速、高精度的运动控制功能,做到了只有进口系统才有的功能。得益于这一突破,国产高端机床系统开始打开国际市场。

自大连光洋自主研发出最大加工长度为3米的KTurboM3000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后,外国品牌售价从每台2200万元降至1200万元。而大连光洋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凭借85%以上的自主化率,每台售价仅为750万元。凭借更优的性价比,从国外巨头手里抢下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于德海介绍,相比去年,大连光洋的订单增长了2.54倍。大连光洋旗下的科德数控是中国唯一的机床和控制、反馈装置及电机一体化供应商,是国内五轴装备最大的产销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1.5万平方米恒温恒湿地下车间。

据了解,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是一种工件一次装夹就可完成五面体加工的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的高端数控机床。于德海表示,在大连光洋的产品推出前,由于中国在能源、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领域对推进器螺旋桨和汽轮机叶片工程等部件加工的巨大需求,即使国外产品卖到天价,国人也只能照价埋单。

随着中国数控机床自主研发不断发力,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时代很快成为了历史。据于德海介绍,如今,进口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虽然在中国大幅降价,但市场占有率却呈下降趋势。因为光洋科技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凭借85%以上的自主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以更优的性价比,短短几年就已经从国外巨头手里抢下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于德海说,大连光洋搞自主研发,为的就是彻底打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垄断,以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控机床,助力中国航空航天、电力、船舶、军工等各领域发展。

“逼上梁山”的自主创新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数控机床一度十分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等配套产品发展滞后,数控系统更是难中之难。高价、禁售是常态,甚至有时企业斥资千万购买的设备,连如何使用都做不了主。一旦机床的安装地点、使用人员、用途发生更改,机床将被国外厂家设置的加密锁自动锁死,变为一堆“废铜烂铁”。

“大连光洋科技下定决心走自主创新之路,其实纯属‘逼上梁山’。”回顾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于德海感慨道。

1999年的一段“屈辱”的经历,让于德海最终选择了走“自主创新”之路。当时光洋科技需要购买两台数控机床,而国内企业没有能力生产,只得选择购买某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让于德海万万想不到的是,对方将机床卖给光洋科技的前提是一个附加的“霸王条款”:机床的安装地点、使用人员、用途必须接受国外厂家的严格限制,如果光洋科技擅自挪动机床,或者变更用途生产其他产品,机床将被厂家设置的加密锁自动锁死。如果这样,光洋科技花重金买来的设备,将立刻变为一堆“废铜烂铁”,而对方却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通过这段经历,于德海彻底看清楚,发达国家毫不掩饰对中国的航空航天、军事、制造、科研等关键领域的限制,企图通过严密的技术封锁,卡住中国科技企业的“脖子”。

“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光洋科技从此认定了通过自主创新,与国外巨头面对面竞争的发展道路。于德海说,当时花了大力气引进人才,建起了国内同行业唯一“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最大规格的、可加工最大叶片的五轴叶片铣,自主研制成功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打破了我国航天航空等领域叶轮类工件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的“中国创造”。

2003年,VGW400-U高精度五轴立式机床从大连启运出口德国,创造了中国自主研发高档数控机床返销发达国家的历史。

打造数控机床的“地下王国”

伴随大连金普新区的快速发展,光洋科技在高档数控产业也已建立了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公司产品自主化率达85% 以上。不但关键零部件自主率高,而且技术完全自主,相比进口机床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

“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于德海强调。

在金普新区董家沟街道一处僻静山谷旁,有一大片草坪。在这片草坪下,一座面积相当于3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地下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于德海告诉记者,这座厂房占地4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9亿元。“将来这里生产的数控机床,将彻底打破少数几个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

记者了解到,将工厂建在地下,因为精密机床的生产必须在恒温环境下进行,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设备和产品精度。地下工厂辅以光洋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能效综合控制管理系统,将大幅降低后期运行成本,并为确保产品精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德海告诉记者,通过自主研发的“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供配电+智能环境监控”技术产品,光洋科技将在这里实现各类生产设备、辅助设备互联互通,及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管控。“光洋科技20多年来培育的数控产业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以及与用户合作建立的协同创新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改变中国数控机床版图的底气。”

后记

如今,国产中档数控机床不再受制于人,高端数控机床正在向世界高水平冲击。虽然我们距离世界第一技术水平还有些距离,但差距在不断缩小是好事。更何况我们还有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之称。

随着国内数控机床市场逐渐成熟,机床从硬件到软件的生态圈已经完整,再加之中低端机床技术壁垒较低,这就导致国内机床厂商多如牛毛,但大部分无自主研发实力,甚至连一个拿得出手的高端技术人才都没有。此类企业更像是以组装机床为生。

那么,做自主研发的企业又是如何呢?有业内人士向小编透露,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搞自主研发从头开始是不太现实的。从厂家挖核心人员,组建人才队伍是常见做法。也有企业通过技术转让,用上一代的技术来生产中低档机床,甚至有企业借此骗取补贴以维持经营。

目前我国俨然已是世界最大的机床出口大国,但在中国机床如此畅销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机床遍布全球,是凭借的技术优势,还是价格优势?

行业点评

可能有人会问,高精尖的机床,全国一年销量才多少?所以投入资金搞研发,不如搞营销,赚钱才是王道。技不如人,就抄袭模仿,只要能做大中低端市场就不愁温饱。

在大环境如此浮躁的今天,态度决定一切。机床厂商对技术、品质、市场的态度,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机床行业总会有爆发的那一天,技术积累非常重要,懂得厚积薄发的企业更容易成功,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

面临研发实力不足的问题时,很多企业选择放弃。但于德海没有放弃,他花大力气引进人才,建起“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才填补了中国高端机床出口国外的空白。而同为东北出身的大连机床,沈阳机床却走向了重组之路。

目前大连光洋拥有切削专家、控制专家、制造专家及博士在内的400多名高端人才。你觉得没有这些专家,大连光洋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上一篇

DMU 95 monoBLOCK 5轴助力模具制造

下一篇

CHIRON巨浪STAMA:首件 = 合格件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